核武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当前位置:首页 > 院情

核武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文章来源:   时间:2014-04-11 访问数:

 共1页  1 


  

2_13.jpg【背景介绍】核武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从1945年美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起,美、苏两国在核武器领域中的激烈争夺一直没有停止过。到80年代末期,美、苏两国总计有核弹5.4万余枚,占全世界核弹总数的90%以上,总威力约为150亿吨TNT当量。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德国和日本投下的炸弹,总威力约200万吨TNT当量,只相当于美国B-52型轰炸机携载的2枚氢弹的威力。从这一粗略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库存核武器的威力己是何等巨大。此后,随着核军备控制形势的发展,美、苏两国达成了几项削减核武器的协议:1987年12月,签署了《美苏中导条约》;1991年7月,签署了《美苏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1993年1月,美、俄两国签署了《美俄关于进一部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START-Ⅱ)。这些协议限制了美、俄两国今后核弹(头)部署数量。战略核弹部署数量的变化情况为:1992年底,美国8420枚,俄国9470枚;1998年(START实施后),美国6000枚,俄国6000枚;2003年(START-Ⅱ实施后),美国3500枚,俄国3000枚。数量虽然减少,但质量将更高,因为削减的主要是过时的老式武器。到1993年底,美、俄两国己进行了1700多次核试验,约占世界核试验总次数的85%以上。大量核试验使核武器的设计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质量日臻完善。

  60年代以来核武器的发展,首先是核弹小型化技术的发展,使其重量、尺寸大幅度减小,但仍保持了一定的威力,也就是比威力有了显著提高。例如,1945年美国在长崎投下的原子弹,质量约4500千克,威力约2万吨TNT当量,比威力为4.45吨TNT当量每千克,而美国在70年代末完成研制、80年代初部署的“和平卫士”洲际核导弹,可携带10个分导式子弹头,每个子弹头质量不到200千克,其威力可达50万吨TNT当量(有50万吨和30万吨TNT当量两档,部署采用了后者),比威力约为2500吨TNT当量每千克,同1945年的原子弹相比,其比威力提高了560倍左右。因此,也有人主张按这种技术进步来划分核武器,即:40和50年代研制的核炸弹、核弹头为第一代,60年代研制的小型化、大威力核弹为第二代。70年代以来,要进一步提高比威力,代价大而效益不显著。美、苏两国转而致力于改进提高武器的生存能力和命中精度等战术技术性能。如美国的“和平卫士”洲际核导弹、“三叉戟”Ⅱ潜地核导弹,苏联的SS-24、SS-25洲际核导弹等,都在这些方面取得较好的进展。

  其次,核武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不断改进,即努力提高核武器在批生产、再生产、贮存、运输、投射直至核爆炸的种种环境条件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杜绝一切核事故,防止非授权使用。

  通过设计调整核武器的性能,按照不同的需要,增强或削弱其中的某些杀伤破坏因素,研制成特殊性能核武器,是核武器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已研制成功的以增强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因素的中子弹和减少剩余放射性、突出冲击波作用的减少剩余放射性弹等。

  用核爆炸作为一种驱动源,使所释放的能量(包括各种辐射)转换成某种定向能,这样研制成的核定向能武器,在特定方向上对远距离的目标破坏效能有大幅度提高,是核武器的又一个发展方向。有人把这种武器称为第三代核武器。例如,70年代以来,美国探索研究的核激励X射线激光器就属于这一类型。它是用核爆炸产生的X射线,激励安置在核装置周围的很多激光棒,使其产生定向X射线激光束摧毁目标。还有以增强核电磁脉冲效应,产生定向的核电磁脉冲,摧毁敌方通信系统、电子设备的核电磁脉冲弹等。这类武器经过美国人多年探索,发现技术难度很大,需要大量核试验和研制经费;同时,随着苏联的解体,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其军事实用意义在减少。因此,美国只在实验室内进行概念性的研究。至于20世纪60年代初曾引起广泛议论的所谓“纯聚变武器”,30多年来虽然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例如大功率激光引燃聚变反应的研究等,但还看不出制成这种武器的现实可能性。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洲际弹道导弹问世起,美、苏两国就开始寻求能有效地防御核袭击的手段和技术。除了加固战略进攻核导弹、构筑地下掩体和民防工程等防御措施外,着重研究发展的是装有核战斗部的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曾部署以核反核的反导弹系统。由于这种武器系统存在固有的弱点,又不利于保持攻防双方战略稳定等原因,1972年5月,两国签订了《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对部署作了较严格的限制。1975年,美国就停止了“卫兵”反导弹系统的部署。进入80年代,激光、遥感、微电子及计算机等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1983年3月,美国总统R.里根提出战略防御倡议(SDI),设想以定向能武器(非核的,但也包括核激励X射线激光器)等几种新技术为突破口,构成以导弹主动段拦截为重点的多层拦截防御,使核武器成为“无效与过时”。这一庞大的计划执行了近10年,显示出技术十分复杂,难度很大,需耗费巨大资金。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基本消失,从而导致战略防御倡议原本存在的基本理由消失。至1993年11月,美国国防部长宣布停止SDI计划,执行以陆基拦截导弹为基础的全球防御有限打击计划,以对付意外事故或由恐怖分子发射的少量导弹。

  (材料取自《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书法内容】

  安全是问题之锁,武器是问题之钥。

 

    【作者】

    姜悦楷,中物院原党委书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