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页 1
【背景介绍】原子弹
利用铀或钚等易裂变重原子核裂变反应瞬时释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称为原子弹,更确切地应称为裂变武器或裂变弹。原子弹有时也仅指裂变型核爆炸装置。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TNT当量,有很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原子弹的核心部分是裂变型核爆炸装置,它与不同的投射工具和载体结合,形成核导弹、核炸弹、核地雷和核炮弹等多种类型的核武器。
原子弹的设计原理是:使处于次临界状态的裂变装料瞬间达到超临界状态,并适时提供若干中子触发链式裂变反应。超临界状态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达到:一种是“枪法”,又称压拢型,即把2~3块处于次临界状态的裂变装料,在炸药爆炸产生的高压力推动下迅速合拢成为超临界状态;另一种是“内爆法”,又称压紧型,即用炸药爆炸产生的内聚冲击波和高压力压缩处于次临界状态的裂变装料,使其密度急剧升高,达到超临界状态。与“枪法”相比,内爆法可少用裂变装料,因而被广泛采用。
原子弹主要由引爆控制系统、炸药部件、反射层、由核装料组成的核部件、核点火部件(中子源)和弹壳等构件组成。其中引爆控制系统用来适时引爆炸药;炸药用来产生高能爆轰产物,是推动、压缩反射层和核部件的能源;反射层由铍或铀238构成,用来减少中子的漏失,铀238不仅能反射中子,而且因密度较大,可以减缓核装料在释放能量过程中的膨胀,使链式反应维持较长的时间,从而能提高原子弹的爆炸威力;核装料主要是铀235和钚239,原子弹需用铀235含量达90%以上的高浓铀,钚239在中子轰击下发生裂变的概率比铀235大,裂变后放出的中子数也较多,用它作核装料对提高武器的威力和小型化较为有利。
原子弹的爆炸过程是:原子弹中的引爆控制系统在预定时间或条件下发出引爆指令,炸药的爆轰产物推动并压缩反射层和核装料,使之达到超临界状态,中子源适时提供若干“点火”中子,于是核装料内发生链式裂变反应,并猛烈释放能量。原子弹的爆炸时间极短,在极短的时间内放出几百至几万吨TNT当量的能量,使整个弹体和周围介质都变成了高温高压的等离子气团,其中心温度达107开尔文,压力达1015帕斯卡。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以及各种核反应产生的中子、射线和裂变碎片,最终形成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作用。
原子弹是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迅速应用到军事上的一个突出例子。从1938年发现核裂变现象到1945年美国制成原子弹,只用了6年多时间。1939年10月美国政府决定研制原子弹,1945年造出3枚,1枚用于试验,2枚投在日本。其他各国进行第一次核爆炸试验的时间是:苏联,1949年8月29日;英国,1952年10月3日;法国,1960年2月13日;中国,1964年10月16日;印度,1974年5月18日。
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从1960年初全面开始,1962年底完成了物理设计。核装置采用在技术上比较先进的内爆型,裂变装料是铀235,这是由于中国在60年代初已掌握了复杂的富集铀235技术。从1963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爆轰模拟试验,1964年6月完成次临界试验,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附近的沙漠上进行了中国的第一次核试验。
(根据《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整理)
【书法内容】
原子弹
【作者】
姜悦楷,中物院原党委书记。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10年版权所有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绵山路64号 邮编:621900 [蜀ICP备11018116号-1]
注意:严禁在本互联网非密平台处理、传输国家秘密。
下载flash播放软件